首页 > 专题 > 台湾问题
扁"烽火外交"节节败退 台"驻外大使"人人自危(13/6/2007)
2007-06-20 00:0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7年06月13日 13:33:30  来源:国际先驱导报

陈水扁自2000年就任“总统”以来,已有7个国家与台湾“断交”,几乎每年都有一国与其“厘清瓜葛”

       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摩西发自北京 在台哥“断交”之后,台湾《中时电子报》做了一个网上调查,问“哥斯达黎加与我断交,你的看法?”

        结果38.9%的接受调查者也是选择最多一项认为“扁政府巩固邦谊不力,应该深切检讨”,还有21.4%的人认为“来来去去看多了,下次买一个回来”。 但问题是,陈水扁还有时间来改写他留下的“外交糊涂账”吗?

    阿扁留下一笔“糊涂账”

        陈水扁上台7年来,“外交”上的“跛脚”成为一大败绩,而仔细盘点,台当局这些年的所谓“外交”根本就是一笔“糊涂账”。

        陈自2000年就任“总统”以来,已有7个国家与台湾“断交”,台湾的“邦交国”数量下降至24个,几乎每年都有一国与其“厘清瓜葛”。

        在这7年里,台湾丢了“面积最大的邦交国”乍得(2006年),而传统“友邦”——有着数十载“邦谊”的哥斯达黎加最终也“离台而去”,难怪扁当局的“外交部长”黄志芳无奈提出请辞,但陈“总统”却一边说“这一点都不意外”,一边把原因一股脑全推给大陆的“打压、封锁、孤立”。

        陈水扁曾大幅增加高层出访的频率,大搞“烽火外交”,按扁当局的设计,就是要在国际上打起“游击战”,四处点燃“外交烽火”,让中国大陆“首尾难顾”。为此陈水扁曾多次赴拉丁美洲、非洲“邦交国”活动,结果“烽火外交”不仅没有拓展“邦交国”,反而“火烧自己的屁股”,先后丢掉马其顿(2001年)、利比里亚(2003年)、多米尼克(2004年)、格林纳达(2005年)、塞内加尔(2005年)等,可以称得上失败至极。

    “糊涂账”皆因“凯子外交”

        在与哥“断交”后,台湾媒体急呼,趁此时机,“该舍弃邦交数迷思了”。

        台湾的“邦交国”为数不多,面积狭小,大多是太平洋岛国或中南美洲国家。据说台“外交部”曾流行一个笑话,“外交部”是普及地理知识盲点的好地方,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,正是台当局花大价钱砸下的“邦交国”。

        “金援外交”向来是台当局最常使用的伎俩,在李登辉时期,就大肆推行,到了陈水扁时期也不例外。2005年,扁当局还推出“荣邦专案”,即每年斥资2.5亿美元,协助中美洲“友邦”“发展经济,推动基础建设”。结果这大把大把往外送银子的招数并未挡住“邦交国”与台“断交”的势头,扁当局的这一举措被岛内反对派批为“凯子外交”,就是花了一大把冤枉钱达不到目的,拿银子自欺欺人地打了水漂。

        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,“金援外交”难免会在“邦交国”中形成一种“比价效应”,一旦给了其中一国较多的银子,其他“邦交国”将会向台湾要求同样的金钱援助,而台湾近年经济衰退、财政窘迫,不可能应付所有这些国家的需求。因此台湾对外“金援”越来越多,然而“外交”不仅没有“蒸蒸日上”,反而却“江河日下”。

        台湾《中国时报》看得透彻:“将近三十年来,我们的‘邦交国’数量一直在二三十个之间往来游移徘徊,道理很简单,我们的经济实力就只能‘买’到这么多国家。”

      “断交”潮背后的大势所趋

        陈水扁还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所谓“过境外交”,比如在出访“邦交国”的途中寻求“过境美国”,地点一般为纽约、洛杉矶或西雅图等大城市。陈水扁可趁过夜之机,在当地搞一些“独派”分子组织的欢迎仪式,或发表讲话,以扩大影响。然而,台方的如意算盘常常未能打响,美方迟迟不作回应,或虽同意过境,但地点与台希望有“距离”,有时甚至一下支到阿拉斯加,而且是只准飞机加油,不准过夜。这种闹得灰头土脸的“外交”方式被台“立委”形容为“丢脸外交”。

        据台湾媒体称,为防“邦交”重镇中美洲产生骨牌效应,陈水扁、吕秀莲决定七八月前往中美洲斡旋。然而台媒很担心,在目前这种情况下,美国是否会为这二位的出访提供“过境便利”。

        纵观这些“外交策略”纷纷失效的现象,究其根源,还是中国大陆综合实力增强,国际影响提高,台湾经济衰退,国际影响无法与大陆相提并论的结果。近年中美洲、非洲国家与大陆的经贸关系愈发密切,受台湾海峡两岸实力对比和国际大背景的影响,不少在换届选举中走马上任的非洲及中美洲新领导人意识到,与台湾“断交”、与中国建交有利于国家的发展,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。这是大势所趋,陈水扁再挖空心思“拼外交”,到头来,只能还是留下一笔“糊涂账”。

       台“驻外大使”人人自危

    面对屡屡出现的“断交”风波,多米诺骨牌效应早已在台湾“驻外使馆”中蔓延多年

        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“春江水暖,只有台湾这只掌握不到重要讯息的‘鸭’还浑然不知。第一线的‘大使’吴子丹有再多的理由,都难辞严重失职之咎!”

        中国与哥斯达黎加建交后,岛内蓝绿派系间的争斗和媒体相关的“问责”之声不绝于耳,台“外交部”及“驻外大使”显然首当其冲。面对此情此景,纵使这些“大使”们有多少抱怨和感叹,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,有苦说不出。

        6月7日,台“外交部次长”侯清山与台“驻哥大使”吴子丹举行“降旗仪式”,据台湾“中央社”的报道称,现场的吴子丹“忍住伤痛致词”。而就在3天前,他们仍企图挽回颓势,但却在哥国总统阿里亚斯与外长斯塔诺面前再吃闭门羹。

    吴子丹成众矢之的

        与3年前刚到哥斯达黎加履新时对“60年邦谊始终稳固”的自信相比,此时面对工作一败涂地和接下来媒体可想而知的炮火,吴子丹神色忧郁。据台湾媒体报道,在获知中哥建交的消息后,吴子丹甚至一度委屈得痛哭失声。

        事实上,早在去年10月,台湾就传出“中美洲重要友邦红灯警戒无法解除”的消息,但其时的吴子丹反馈回岛内的信息是“邦交一直很稳定”。有媒体就此旧话重提,《联合晚报》即严词质问:“台湾现有的‘邦交国’中,还有多少像这样无法掌握真实状况的‘馆长’?”

        已70岁高龄的吴子丹,早年毕业于台湾政大外交系,曾在多个国家工作,官至台“外交部政务次长”和“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委”,2003年9月被派驻哥斯达黎加。以如此高龄之身仍献身“外交余热”,也成为岛内媒体揶揄的话题。有台湾报章就此指出,“将哥斯达黎加视为政治筹佣,让‘退休部长’或‘超龄外交官’当成事业乐园,而不去作外交经营,结果就是自吞苦果。”

        但显然,台当局多年来借所谓“外交”搞“两个中国”、“一中一台”的图谋正越来越没有市场。这种大势所趋的潮流,已非单单一个“大使”所能挽回。

        5月中旬的世界卫生组织(WHO)大会上,哥斯达黎加对台湾议题投下的反对票已经令吴子丹感到了压力。当月23日,他即当面向“外交部长”黄志芳六度口头请辞,并随后书面请辞。

接连卷入驻在国政治丑闻

        充当“台独”马前卒,为所谓“巩固邦交”不惜手段,是台湾“驻外大使”的一个共同点。在企图“重返联合国”、“加入WHO”等多处场合,都不难见到这些“大使”的身影。

        今年5月初开始,台湾“驻萨尔瓦多大使廖世杰”即开始频频在萨尔瓦多电视、报纸上亮相,接受主流媒体专访,谈及所谓“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”的“强烈愿望”,大打“遭遇大陆打压”的悲情牌,为分裂图谋摇旗呐喊。现在状态低靡的吴子丹,也曾在哥斯达黎加的多个场合妄评“大陆武力威胁台湾”。

        此外,台湾与所谓“邦交国”维持“外交关系”的手段,几乎都离不开“金援”二字。这种以传统的“政治献金”收买政客的任务,多数都落在了“驻外大使”身上。而近年来,多个“邦交国”领导人丑闻频发,也令“驻外大使”们信用扫地,灰头土脸。

        吴子丹的前任王飞,到哥斯达黎加工作一年有余即辞职返台,当时即被认为是哥国“政治献金案”的“第一个下台牺牲者”。虽然后来台“外交部”矢口否认,但因台湾政治献金导致多国元首卷入丑闻却是不争的事实,哥斯达黎加、尼加拉瓜、巴拿马等国,都成为台湾“金援外交”的受害者。

    “驻外大使”惶惶不可终日

        事实上,面对屡屡出现的“断交”,多米诺骨牌效应早已在台湾“驻外使馆”中蔓延多年。

        2005年10月,非洲国家塞内加尔突然宣布与台湾“断交”后,时任“驻塞大使”的黄允哲一样成了千夫所指。从台“立法院”到媒体,纷纷要求“惩处断交人员”,最后黄允哲不得不以退休的方式半体面地收场。

        台塞“断交”,不仅令台湾元气大伤,更使得台“驻外使馆”人人自危。台“外交部长”黄志芳今年5月就公开表示,在相继失去非洲“重要友邦”塞内加尔和乍得后,台“外交人员”士气受到重挫,“外馆人员惶惶终日,生怕下一个失去的‘邦交国’就是自己的驻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 “维系邦交”的极大压力,使得“大使”们状况频频。有消息称,台前“驻多米尼加大使”冯寄台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,一年就瘦下了20公斤。此次与哥斯达黎加“断交”后,台湾“外交部长”黄志芳已经下令各“外馆”高度警戒,可想而知,又该有多少“驻外人员”对前途忧心如焚。

 

推荐给朋友:   
全文打印      打印文字稿